网站首页  

  品牌介绍  

  清风学习  

  清风活动  

  清风平台  

  图片新闻  

清风学习 当前位置 > 清风学习
温州历史人物-清官何文渊
上传者:qfyzwg  上传时间:2011/09/07 
   何文渊〔公元1385年――公元1457年〕,字巨川,号东园,又号钝庵,明・广昌县盱江镇人。永乐十六年〔公元1418年〕进士,授监察御史,历按山东、四川。乌蒙〔今云南昭通〕什伽诬告知府禄昭谋反,何文渊为昭辨白。洪熙元年〔公元1425年〕,奉旨考察吏治,据实劾罢工部侍郎杨和、参议金文斌、副使张铭等贪官酷吏三百余人。然人称何文渊“铁面御史”。
     明・宣德五年〔公元1430年〕起任温州知府,当时他和况钟等九人,带着皇命圣旨:“凡公差官员等,有违法害民者,就提人解案”,奏章可直辖内阁的敕书。并赐路费千贯,怀着不同常格的使命赴江浙“繁剧之地”上任。任期六年间,兴利除弊,疏浚了石岗陡门,修筑瞿溪坝,使当地的数千顷良田受益。他为政宽严得当,常以传统道德,规劝士民,平息争端;对贪官污吏,则绳之以法。
    宣德七年〔公元1432年〕,何文渊奉诏进京述职,永嘉县丞率士民于道中欲赠以黄金,他婉言谢绝。其清政廉洁,使素以难治而闻名于朝的温州,出现“家给人足,讼简风淳”的好风气,考绩时获“治行为浙东第一”,皇帝赐玺书,增俸二级,升为刑部右侍郎,督两淮盐课。宣德十年〔公元1435年〕,处州“盗贼”案,涉冤平民二百余人,他从民间得悉,抓住潜逃“贼盗”,亲自审理,获知“匪巢”所在,派兵抓住“贼首”,审理后移案文书给处州都指挥李贵,并据理力争,终平冤狱。他还注重后学,常亲自讲课,激励后进,崇理学风得以发扬。为表彰政绩,宣宗多次传诏嘉奖,亲赐玺书,后升吏部尚书,加封太子太保。'
     宣德十一年〔公元1436年〕,离任赴京时,温州万人空巷相送,城门为之拥堵,瓯江南北的父老乡亲无不洒泪叩拜。何文渊临别作一诗,至今尚广为传诵:“作郡焦劳短鬓蓬,承恩又侍大明宫。行囊不载温州物,惟有民情满腹中”。清廉知府何文渊,虽只在温任职六年,政绩卓著,注重地域民情,建立每月朔望接见父老乡民的制度,改革时弊,注重民俗,顺达民意。经常微服暗访,了解民间疾苦。对诉讼案件,认真调查,依法处置,对以往的冤错案,予以重新审理,决不妄杀无辜。深受吏员军卫、黎民百姓的爱戴。《温州府志》把他列为明代名宦,曾立《何公文渊画像碑》于先贤祠以示纪念。
附记: 
    宣德十一年〔公元1436年〕,初冬的一天,何文渊离别温州步行赴京,一路走来,来到了丽水的桃花岭。何文渊在刘山驿站住了下来。刚睡下不久,刘山铺又来了一拨人,这拨人的领队者,是当时的温州府治所在地永嘉县县丞于建的儿子。他是奉父之命,带领温州五县的民众代表,怀带礼金,抄深山密林小路,日夜兼程追赶何文渊而来,追到丽水的刘山驿站,终于追到了何公。说,温州百姓闻知何公离任起程,见何公囊中羞涩,纷纷解囊筹金,特资盘缠。话毕,当众奉上全部礼金。这是好大的一笔钱。按常规,一般人也就虚晃一枪,顺手收下了,但何文渊却坚决拒收。第二天一大早,何文渊弃礼金于驿站,没向任何人告别,悄无声息地走了。 何文渊悄无声息地走了,住驿站的人们却惊讶了,世上怎么还真有两袖清风的官吏。其中有个士子感慨成端,兴致所至,当众就提笔挥毫,在驿站的墙上特书了“却金馆”三个字,以志何公人格。" p; B8 @& y& s



建筑工程系  版权所有